中國歷史故事: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偉大的發(fā)明家、科學家,張衡就是其中之一。小編整理了《中國歷史故事:科學家張衡的故事》,歡迎閱讀。
中國歷史故事:張衡發(fā)明地動儀
張衡是東漢時候杰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shù)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shù)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xiàn)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么,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么高興!他想:這北斗為什么會這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于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后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guān)在書房里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fā)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么好!
于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jù)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制造儀器了。不知經(jīng)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zhuǎn)動,它轉(zhuǎn)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zhuǎn)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后來,張衡經(jīng)過努力鉆研,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首要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里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fā)生地震了。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中國歷史故事:張衡造水車
張衡七歲時就對機械充滿了興趣?吹教锢锏乃,他特別好奇。水車是怎么把水送上來的呢?那么大的輪子是怎么轉(zhuǎn)動起來的?他為了看懂水車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邊坐很久,常常忘記了吃飯時間,周圍人都覺得這個孩子很怪。
張衡簡直對水車著了魔,每天寫完字看完書后,就用個小樹枝在地上劃來劃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來水車的具體工作原理。父親看見張衡對水車這么著迷,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埋怨孩子,而是覺得張衡很好學,是個可塑之才。于是父親就走訪四處,打算購來一個舊的水車,讓張衡好好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之后,張衡父親從隔壁村子買來一個廢棄的水車,雖然已經(jīng)破敗不堪,但張衡看見父親用車把水車推進家時,高興地啊的一聲就撲到父親懷里。有了水車的張衡,再也不用遠遠地跑到田里,每天在家里就可以研究自己心愛的水車,他晚上睡覺都恨不得摟著大大的水車睡覺。
終于在八歲那年,張衡依靠自己長期的觀察,用一把小刀,削出來一個小小的水車,有半人那么高。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和真正水車的構(gòu)造一模一樣。張衡把他放到水盆里,手攪動起來,水真的嘩嘩地就引了上來。
從此,張衡小發(fā)明家的美名就傳遍了四鄉(xiāng)八鄰。
中國歷史故事:多才多藝的張衡
張衡年輕的時候就對自然科學, 尤其是天文學感興趣. 他淡薄名利, 曾經(jīng)兩次辭去官職, 用三年的時間研究哲學、數(shù)學、天文, 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并開始著書立說。
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 中國關(guān)于宇宙結(jié)構(gòu)的理論就非常豐富, 當時主要有三個學派, 即蓋天說, 渾天論和宣夜說, 張衡就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 他認為天就象一個雞蛋, 地好比雞蛋黃, 天大地小, 天地各乘氣而立, 載水而浮. 這個理論在當時是很進步的. 另外, 張衡關(guān)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辯證思想的, 他認為, 天地沒有分開之前, 混混沌沌, 分開以后, 輕者上升為天, 重者凝結(jié)為地. 天為陽氣, 地為陰氣, 二氣互相作用, 創(chuàng)造萬物. 張衡還用距離的變化來解釋行星運行的快慢. 近代科學證明, 行星運動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陽距離的近遠相關(guān)的. 可見張衡的解釋有合理的因素.。
張衡不但注重理論研究, 而且注重實踐, 他曾親自設計了漏水轉(zhuǎn)渾天儀、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首要架地震的儀器, 公元138 年, 張衡用它成功地記錄了在陜西發(fā)生的一次地震. 渾天儀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球儀, 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學家發(fā)明的, 張衡作了一些改進, 他用齒輪系統(tǒng)把渾象----類似現(xiàn)在天球儀和計時漏壺聯(lián)系起來, 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zhuǎn), 一天剛轉(zhuǎn)好一周, 這樣, 人在屋子里看渾象, 就可以知道什么時間哪顆星在什么位置上。
張衡還對許多具體的天象做了觀察和分析. 他統(tǒng)計出中國中原地區(qū)能看到的星數(shù)大約有2,500 顆, 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 張衡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也是相當準確的. 張衡認為, 早晚和中午的太陽, 其大小是一樣的, 看起來早晚大, 中午小, 只是一種光學作用. 早晚觀測者所處的環(huán)境比較暗, 從暗處看明處就顯得大, 中午時天地同明, 看天上的太陽就顯得小. 好比一團火, 夜里看就大, 白天看就小. 張衡的這種解釋, 盡管不很全面, 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張衡不僅是天文學家, 他還是東漢時期有名的文學家, 他的繪畫也相當出色,被列為當時的六大名畫家之一. 據(jù)中國的史書記載, 張衡一生共留下科學、哲學、文學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 其中表明了張衡的為人和治學態(tài)度, 而則是人類到星際旅行的暢想曲, 是中國早期的科學幻想文章. 另外,、被稱為張衡的代表作, 一直流傳至今. 在這兩篇作品中,張衡細致地描寫了東京、西京的景致( 東京, 指現(xiàn)在陜西省的西安; 西京指現(xiàn)在河南省的洛陽), 娓娓地敘述了這里的風俗民情, 手法浪漫夸張, 其中敘述各種民間技藝的表演, 是極其珍貴的中國古代雜技藝術(shù)史料。
以上《中國歷史故事:科學家張衡的故事》為學好網(wǎng)小編整理,更多精彩內(nèi)容盡在學好網(wǎng)。
好了,關(guān)于中國歷史故事:科學家張衡的故事這個問題學好網(wǎng)浩瀚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還有更多疑問,可以點擊右下角咨詢哦!本文是學好網(wǎng)整理匯編,請勿轉(zhuǎn)載,以尊重我站編輯人員勞動成果及版權(quán)。如有轉(zhuǎn)載,我方將追究法律責任。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負責人刪除。
- ·上一篇:單招面試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項呢?
- ·下一篇:睡前哄女友情話比較暖心短句 浪漫情話暖人心